安平县振超金属丝网制品厂LOGO
   

钢铁产业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发布者:振超网业 发布时间:2015/10/31 阅读:1546次 【字体:

20世纪90年代,中国钢铁产业曾经有过一段令人难忘和不时回想的高盈利快速发展的时期,但后来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速度的放缓,全行业逐渐陷入了需求与价格连续下降、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恶化的经营困局。整体上看,造成当前中国钢铁产业经营困局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低技术与产业链低端锁定

  中国早已经是钢铁第一大国,但远非钢铁强国。尽管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钢铁产业在技术引进与吸收再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上产业技术水平仍处于中低端,绝大多数企业高附加值品种钢的占比都在一半以下,其中真正属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比例更是低得可怜。高强中厚宽钢带、特厚板、汽车用热镀锌板等高技术、高质量的钢材品种,与日本、德国等钢铁强国的差距十分明显。国外特殊钢产量占钢总产量的比重约10%以上,中国特钢占比仅5%;而且以优Q345C钢板、合金钢为代表的中低端特钢产品比重高达80%,工模具钢、高速钢等毛利率高的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与积累,我国钢铁业装备水平有了实质性提升,很多钢企拥有了国际一流装备;但高端产品仍难以实现进口替代,充分暴露了我国钢铁业核心技术掌握程度低、先进生产技术与新工艺仍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新产品自主研发的能力欠缺的软肋。虽然在技术上与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相比存在有显著差异,但我国钢铁企业的研发投入并不高,研发强度长期都在1.4以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引致了我国钢铁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不利于我国钢铁产业尽快突破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锁定陷阱。

  2.负债高企成为经营沉重负担与重大风险

  近年来,举债发展成为我国钢铁企业普遍做法,负债余额逐年增加;高企的负债余额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沉重负担,是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重大风险因素。2010年末,我国钢铁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4.03%;2013年中国钢铁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升至69.4%,负债总额约3万亿元;2014年,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负债3.2万多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8.3%,同比下降了0.8个百分点,但与行业效益最好的2007年相比已经提高了11个百分点,部分企业负债率已高达80%。

  按照当前负债余额,仅以央行公布的6.56%的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计算,2014年全行业利息负担已经高达2099.2亿元;如果考虑到在负债余额中银行借款只有1.3万亿元,另有近1.9万亿元是来自非银行渠道的高息短期贷款的事实,钢铁企业的实际利息负担显然更重。由于负债高企,而全行业经营效益又在连续下滑,许多钢铁企业面临着不予增量、续贷困难、涨息和抽贷等问题;2015年一季度,银行从钢铁行业抽贷额估计约650亿元,钢铁产业的财务危机随时可能大面积爆发。

  3.产能过剩与需求疲软导致价格长期低位运行

  产能过剩是制约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的钢铁产能进入一个快速扩张时期;2010年我国粗钢产能为7.48亿吨,年平均增长率接近20%。十年间,中国钢铁产量增长了4倍多,与过去每十年增长1倍左右形成巨大反差。虽然早在2008年,我国钢铁产业的良好发展趋势已经出现重大逆转迹象限,但却并没有引起全行业的重视;即使期间经历过国务院推动的数次钢铁行业去产能,中国式的行政去产能也没有能够有效遏制住钢铁行业产能扩张的步伐,甚至是陷入了边淘汰边扩张的尴尬局面之中。

  2013年我国粗钢产能已经将近10亿吨,2014年粗钢产能进一步增长至11.4亿吨;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仅有72.2%,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在产能过剩日益加剧的同时,受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期以及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下降影响,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整体需求进入低速增长区间。2014年,国内粗钢表观消费7.4亿吨,同比下降3.4%,为自1995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在产能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制约下,我国钢铁产品价格多年来持续波动下降;尽管二季度宝钢调涨了产品价格,但2015年以来钢材产品综合价格指数已经从2014年末的83.09跌至2015年6月末的66.69,跌幅达9.7%,这已经超过了2014年全年的跌幅。

  4.劣币逐良币现象广泛存在

  近10年来,我国钢铁产业呈现出逆集中发展态势,2014年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下降;12月份,前10大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总量份额约为36.59%,与2013年12月的42.36%相比,下降了5.77个百分点;前20大钢铁企业产量所占的份额从也2013年12月的58.82%跌落到52.24%。而韩国浦项1家钢铁厂的钢产量就占全国钢产量的65%,日本五家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75%,欧盟15国6家钢铁企业钢产量占欧盟整个钢产量的74%。由于钢铁产业市场集中度偏低,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一直没有建立起来,产业内部恶意竞争等不利于产业整体发展的行为时有发生,劣币逐良币现象广泛存在。

  当前市场上存在有大量地条钢与假冒伪劣产品,它们以更便宜的价格满足了市场客观存在的低品质或不合规需求,从而对正规钢铁企业合格产品的销售造成了严重冲击。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国家提升了对钢铁企业环境治理的要求,并加强了对企业排放的监督检查;但由于受到地方政府认知水平、执法力度等层面差异的干扰,每个钢铁企业执行环境标准的程度上存在有较大差异。

  总体上看,可能中央企业执行到位情况要更好一些。从调研获得的数据看,严格执行环境治理标准,钢铁企业吨钢的环保设备安装成本在100元左右,设备运营成本在120元左右。对那些不严格执行环境治理标准的钢铁企业来说,不仅可以降低成本以增强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而且可以获得更大的盈利空间;而严格执行标准的钢铁企业,既要付出更多的经营成本,还需忙于应对来自不合规企业的低成本竞争。

  5.人员冗余是阻碍钢铁企业脱困的绊脚石

  与国际优秀钢铁企业相比,人员冗余是我国钢铁企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河北钢铁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钢铁企业,2014年产钢4709万吨,员工人数为13万人,人均年产钢量为362.2吨;即使是减去集团号称约占一半的非钢产业从业人员,钢铁产业从业人员的年均钢产量也仅有724.4吨,和2004年韩国浦项制铁的人均年产钢1000吨的水平,也还有很大的差距。

  2015世界500强的13家钢铁企业中,人均收入排名末四位的全是中国企业;浦项制铁在人均营业收入上遥遥领先,相当于中国领先的沙钢的1.64倍,宝钢的4.67倍,鞍钢的13.8倍;在盈利企业中,浦项制铁的人均利润相当于沙钢的2.27倍,宝钢的2.31倍,首钢的682倍。沙钢的业绩表明,中国钢铁企业中人员冗余问题主要存在于传统国有钢铁企业之中。近年来,陷入经营困境的国有钢铁企业在发展非钢业务分流人员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显然效果并不太理想;非钢产业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分流了大量人员,但其盈利能力却差强人意,非钢业务并没有为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改善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6.杜兹肺鱼幻象普遍存在

  传说中的杜兹肺鱼是一种生活在非洲干旱地区的、可以在干枯泥土中以休眠状态等待新雨季到来的鱼类,事实上并不存在有所谓的杜兹肺鱼。我们所调研的绝大多数钢铁企业,都存在有杜兹肺鱼幻象,尤其是在国有钢铁企业之中,这一幻想更为常见。这一幻象的基本特征是:认为既然冬天正在来临,那么春天应该已经不会太远;盲目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熬过钢铁产业的寒冬,而竞争对手们则会在寒冬的煎熬中逐一死去。这一幻想和杜兹肺鱼本身一样不可信。一方面,中国的钢铁产业即使熬过了这一个寒冬,也并不一定还会迎来像上世纪末那样大发展的春天;另一方面,那些相信自己可以忍着不死的企业其实应该在行业大规模的并购重组中涅槃再生。

  这一幻象带来的严重后果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费用支出,包括减少研发投入,以节约的方式尽力延长企业可存活时间,而不是寻求通过技术突破来摆脱目前困境;实施反并购策略以避免被其他企业所并购;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或寻求政府庇护,强化企业僵而不死的能力;一些极端企业则可能会采取自杀式的恶意竞争策略,以加快全行业寒冬到来,在迫使对手纷纷破产倒闭的基础上迎来自己发展的春天。也许正是在杜兹肺鱼幻象的推动下,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环境被进一步恶化,优胜劣汰机制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全行业被拖入长期亏损的泥潭。

  7.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

  据我国国土资源部调查, 2013年铁矿(矿石量)查明资源储量增加为799亿吨,2014年新增查明储存量大约100亿吨。我国铁矿石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铁矿资源量的1/3左右,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仅为总资源量的53%;而且矿石类型复杂,资源品质较差,富铁矿石仅占2.8%,全国铁矿石平均品位33%,低于世界铁矿石平均品位11个百分点。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不得不依赖进口来满足铁矿石的巨量需求。

  近年来,受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下降冲击,国内矿山运营日益困难,关停矿山不断增加,铁矿石进口量持续快速增长;2014年我国进口铁矿石9.33亿吨,同比增长13.8%,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到78.5%,比2013年提高了9.7个百分点。过高的原材料进口依赖,以及国际矿石巨头垄断供应和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偏低的格局,使得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极易受到国际矿石供应波动影响,加之产能过剩、需求疲软的产业环境,国内钢材市场价格往往被迫紧紧跟随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下降,但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却难以向下游钢铁产品有效转移。

  也就是说,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下降并不会带来国内钢铁企业盈利空间的拓展,但铁矿石涨价却会相应挤压钢铁企业的利润。国际铁矿石价格的每一个涨跌循环,最终都将导致中国钢铁产业整体盈利空间的收缩,不打破这一恶性循环,中国钢铁产业将难以实现盈利能力的提升。

  中国钢铁产业未来发展趋向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已经过去;随着服务型经济时代的到来,钢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将日趋衰落,平稳甚至收缩性发展将成为我国钢铁产业的主旋律,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在于向产业链中高端跃升,以及在低速增长条件下寻求实现盈利能力的改善。

  1.以技术创新打造长期优势

  建立在低成本优势基础上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日益难以为继,通过技术创新打造长期竞争优势成为从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在跨国优势企业都力争通过科技创新把握未来钢铁工业工艺、技术、产品发展方向的竞争压力下,我国作为钢铁生产大国,也应努力成为世界钢铁工业最重要的创新驱动者,以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我国钢铁产业长期竞争优势。

  近年来,中国钢铁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初步形成了自主创新体系,在工艺技术与装备、新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目前我国钢铁产业已建成1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工程实验室、15个工程技术中心、10个工程研究中心、39个企业技术中心、17个创新型企业,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专利申请、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迅速增加,2013年申请专利10858件,其中发明专利4706件,分别是2006年的4.7倍和4.5倍。需清醒认知的是,现有成就只能维持在低水平上的生存与发展,打造钢铁强国梦想的实现,需要以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为标杆,通过技术创新的实质性突破缩小与领先企业的差距。

  未来中国钢铁产业的技术进步,既需要政府支持,更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应不断完善科研体制与激励机制,积极推动钢铁企业加强国家级实验室、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引导钢铁企业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在战略性前沿冶金工艺、成套装备和关键产品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和标准;重点围绕钢结构、船舶海洋用钢、电工钢、汽车与轨道交通用钢等上下游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突破。

  钢铁企业自身要自觉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坚持以浦项制铁等最具国际竞争力企业为学习标杆,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一是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将企业研发投入占整体销售额的比重尽快提高到2%以上;二是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力开展钢铁材料应用和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三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融合;四是真正建立能激励全体职工都踊跃关心创新、参与创新、争相创新、持续创新的创新激励机制;五是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2.借力产品升级扭转当前经营困局

  “低端过剩、高端不足”是我国钢铁业现状的生动写照;在落后及一般水平产能普遍严重过剩的同时,高端产品领域面对的却是供应缺乏。2014年我国进口钢材1443万吨,板带材是进口量占比超过85%;大型及超大型变压器、高档汽车、高档家电、风电、核电等高端用钢,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一方面是我国钢铁企业在微利的普钢领域互相残杀、惨淡经营,另一方面国际优秀钢铁企业却凭借15-20%利润率的高端钢继续轻松赚取可观利润。

  谋求产品转型升级,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对中国钢铁企业扭转当前经营困局来说,势在必行。“十二五”期间,一些钢铁企业将产品升级换代作为企业优先任务,在保留适当中低端钢铁产品供应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高端、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在行业整体萧条的环境中率先实现了扭亏为盈。河北钢铁集团分别在唐钢、邯钢建设了高强汽车板项目,目前高附加值的品种钢比例已经提升到40%以上;2015年,河北钢铁集团继续推进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工作,开展了“高强/超高强汽车板产品开发”、“工程机械用高强钢开发”等共14大类40个课题研究工作。正是基于产品升级的增效贡献,河北钢铁集团2014年实现了11亿元利润,2015年一季度继续保持了良好的盈利势头。

  未来我国钢铁企业应继续将产品升级作为企业优先战略,但在产品升级时政府管理部门需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引导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避免反复陷入升级再过剩泥潭。在产品升级方向上,我国钢铁企业一方面需要以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建筑、机械、轻工、造船等行业用钢的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更好满足传统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应加快研发生产汽车板、硅钢、轴承钢、齿轮钢、海工用钢、核电用钢等重点高端产品,努力开拓新用户、新市场,在以进口替代满足高端钢产品国内需求的基础上,经济寻求向国际市场输出高端产品。在产品升级进程中,应合理制定、修订下游行业用钢标准,做好钢铁产品标准与用钢行业标准规范的衔接;同时应加强互联网技术运用,加快向智能制造转型,为产品升级奠定更好制造基础。

  3.实施并购重组重构竞争新格局

  企业并购重组是搞活企业、盘活资产的重要途径,也是快速扩大规模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手段。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由来已久,并随着工业革命、互联网技术、金融创新、管理制度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高潮。从竞争的角度看,并购重组的实施,将带来市场竞争格局的重构;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加快优秀企业的成长,但掠夺式的并购也可能成为跨国巨头野蛮入侵的帮凶。因此,在并购重组活动中,政府应该积极作为;既要推动国内并购的积极开展,也要做好国际并购的产业安全审查,以确保并购重组朝着塑造公平公正竞争新格局的方向发展。

  钢铁行业一直都是工信部推进并购重组的重点行业之一,按照2013年《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到2015年,前10家钢铁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应达到60%左右,并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6-7家具有较强区域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截至目前看这一目标显然已经不太可能实现。长期以来,我国钢铁产业政府推动的并购重组反复受挫,近年来全行业甚至朝着逆集中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钢铁产业领域并购重组的推进都显得十分艰难;这其中必然有深层次的阻碍因素存在,需要更深层次改革来解决。诚然,在一些地区偶尔也会呈现出并购重组成功推进的亮点,尽管面临诸多阻力,但近两年来河北武安地区民营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确实取得了初步成效。

  要改善我国钢铁产业竞争秩序,增强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未来应继续迎难而上,切实推动钢铁企业加快实施兼并重组。首先,我国钢铁产业需要通过并购重组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我国现有500多家钢企,其中民营钢企达到400多家,数量众多钢铁企业的独立投资决策,是造成当前产能严重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我国钢铁产业需要通过并购重组来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重构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竞争新格局;数量多规模小的市场格局是相互恶意降价竞争的根源所在,也是导致我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采购谈判中缺乏话语权的关键原因;而且,明显偏小的规模也不利于我国钢铁产业开展研发创新和打造国际知名品牌,规模实力的不足也导致我国钢铁企业往往无法与国际钢铁巨头在国际市场上开展针锋相对的竞争。

  未来应继续优化并购重组政策环境,真正打破阻碍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有形与无形障碍,设立钢铁产业并购重组基金,强化并购重组金融支持,发挥市场在并购重组中的关键作用,重点支持大型钢铁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积极支持区域优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大幅减少企业数量,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

  4.创新商业模式开辟新的增长点

  商业模式创新被认为可以为企业收入与利润增长开辟新的增长点,能为企业创造战略性的竞争优势,是新时期企业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2001年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令商业模式的重要性上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一些管理学家和企业家认为,在全球化浪潮冲击、技术变革加快及商业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时代,决定企业成败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技术,而是它的商业模式。创新并设计出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可以帮助企业重新定义价值主张和实现价值多元化获取,从而避开与竞争对手的直接竞争,开辟企业收入与利润新的增长来源,实现企业的差异化成长。

  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我国钢铁企业开辟新增长点和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成熟,我国钢铁企业掀起了全面发展电子商务的高潮,目前国内钢铁电商平台有200家左右。面对主营业务的持续低迷,武汉钢铁等加快非钢业务的发展,但总体上看,各钢铁企业非钢业务发展虽然在分流人员上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盈利改善。宝钢集团正在积极探索从单纯钢铁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变,力图在“一体两翼”战略发展格局构想下以智慧钢铁制造和现代钢铁服务为支撑打造钢铁企业的服务型生产体系。荣程集团与天津联合冶金商品交易中心进行强强联合,构建了钢铁行业“四位一体”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商业模式。

  未来无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形势是否趋于好转,商业模式创新都应继续推进。为继续深入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政府应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加强对商业模式创新成果宣传的同时,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强化对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激励。

  钢铁企业也应积极挖掘商业模式创新潜力,选择正确的创新发展方向,努力打造真正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不可模仿的新商业模式。总体上看,今后我国钢铁企业应结合企业产品、能力与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产业链、价值链拓展和企业潜能挖掘来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强调其独特性,模仿跟进不应成为我国钢铁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主旋律。就算是大家都去做钢铁电商,每个企业也应当在企业电商运营上赋予自己独特的内容。

  5.强化成本管理释放盈利增长空间

  成本管理是企业有效增加盈利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当前全行业综合成本持续上升的特殊时期,钢铁企业更加应该加强对成本管理手段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初,邯郸钢铁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一直都是值得国内企业学习与借鉴应用的范本。为降本增效,2007年以来,沙钢已经形成了蒸汽、煤气、固体废弃物、水和焦化产品五大循环体系,每年循环经济可以为企业增加效益20多个亿。

[1] [2]  下一页

 
 

冀ICP备12010436号-5
手机:13021477773 13483705444
电话:0318-8098104 传真:0318-7716645